|






|
基于三維馬爾科夫模型駕駛循環工況預測的混合動力車輛能量管理算法
論文作者:趙博林 · 呂辰 · Theo Hofman
|
|
|
本文研究了基于三維隨機馬爾可夫模型的混合動力車輛駕駛循環在線預測方法及其在能量管理策略中的應用。論文探討了不同預測時間尺度對駕駛循環生成結果的影響,測試結果表明,當駕駛循環預測時間尺度被壓縮為原始尺度的50%時,計算負荷顯著降低,但對駕駛循環工況預測的額性能僅有輕微影響。所開發駕駛循環在線預測方法在混合動力車輛實時能量管理算法中進行了應用,并在兩種不同的測試場景中對車輛的能量經濟性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測試結果表明,所開發的駕駛循環預測方法能夠有效地預測未來的駕駛任務,成功地應用于混合動力車輛實時能量管理算法中,可進一步提升整車的能量經濟性。
|
|
關鍵詞:駕駛循環預測 · 馬爾科夫模型 ·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 能量管理
本文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呂辰、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Theo Hofman團隊共同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Zhao, B., Lv, C., and Hofman, T.: Driving-cycle-aware energy management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markov chain model. Automotive Innovation 2(2): 146-156 (2019)
|
|
閱讀全文>>
|
|
|






|
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技術在發動機燃油噴射領域的應用綜述
論文作者:吳志軍 · 趙文伯 · 李治龍 · 鄧俊 · 胡宗杰 · 李理光
|
|
|
燃料噴霧特性直接決定了發動機內燃料/空氣混合物的形成規律和質量,從而影響燃燒過程。因此,噴油系統的改進和優化對發動機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燃料射流的破碎和霧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液氣兩相湍流系統,該系統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闡明。由于傳統光學測量技術的局限性,噴霧破碎機理及其與噴嘴內部流動的相互作用還不清楚。而近年來,由于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具有更高的能量和亮度,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技術在發動機燃油噴射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中簡要介紹了同步輻射技術的發展,并對世界范圍內可用的主要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關鍵參數進行了比較。詳細介紹了各種X射線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噴嘴內部結構測量、噴嘴內部流動特性可視化、以及近場噴霧瞬態動力學定量分析等方面的應用。
|
|
關鍵詞:X射線成像技術 · 燃油噴射 · 噴嘴內部結構 · 噴嘴內流可視化 · 近場噴霧動力
本文是同濟大學吳志軍教授及其團隊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Wu, Z.J, Zhao, W.B., Li, Z.L. et al. A review of engine fuel injection studies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imaging. Automotive Innovation 2(2): 79-92(2019)
|
|
閱讀全文>>
|
|
|






|
基于非線性卡爾曼濾波的汽車動態穩定性狀態估計
論文作者:裴曉飛 · 胡旭 · 劉偉 · 陳禎福 · 楊波
|
|
|
車輛運動狀態的準確估計是動態穩定控制的基礎。本文采用兩種不同的非線性卡爾曼濾波器估計車輛的橫向/側傾穩定性狀態。首先介紹了四輸入與四輸出狀態估計的總體結構。采用遞推最小二乘(RLS)方法確定輪胎側偏剛度后,建立了基于平面和側傾動力學四自由度車輛模型的非線性卡爾曼濾波狀態方程和觀測方程。然后給出了利用擴展卡爾曼濾波(EKF)和無跡卡爾曼濾波(UKF)進行實時狀態估計的具體步驟。在聯合仿真中,發現RLS算法能夠準確快速地估計輪胎側偏剛度,同時與EKF相比,UKF提高了狀態估計的精度。此外,根據車輛測試數據對UKF進行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對車輛狀態估計是可靠和實用的。
|
|
關鍵詞:汽車動力學 · 狀態估計 · EKF · UKF · 車輛試驗
本文是武漢理工大學裴曉飛副教授團隊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Pei, X., Hu, X., Liu, W., et al.: State estimation of vehicle’s dynamic stability based on the nonlinear kalman filter, Automotive Innovation 1(3), 281-289(2018)
|
|
閱讀全文>>
|
|
|






|
汽車輪胎多邊形磨損的機理與條件研究
論文作者:左曙光 · 倪天心 · 吳旭東 · 李勇 · 楊憲武
|
|
|
汽車輪胎的多邊形磨損會降低輪胎的使用壽命、危及汽車的行駛安全。本文建立了一種可以動態反映輪胎接地特性的模型,揭示了輪胎多邊形磨損的機理與形成條件。該模型通過考慮滾動輪胎和路面之間的動態摩擦特性來描述輪胎在滾動狀態下的動態接地力學特性。本文指出自激振動是輪胎產生多邊形磨損這一非正常周向磨損的關鍵振動激勵源。而通過數值分岔分析,本文揭示了形成胎面自激振動的條件——垂向載荷、輪胎側偏角、胎壓和車速的特定組合會大大加強胎面側向自激振動的強度。輪胎多邊形磨損產生的必要條件是汽車在所謂的多邊形磨損車速條件下行駛足夠長的距離。其中多邊形磨損車速應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其一、該車速能引發接地胎面的側向自激振動;其二、該車速引發的胎面側向自激振動頻率應能被車輪滾動頻率整除。當汽車在多邊形磨損車速條件下行駛足夠長距離后,胎面上會產生可以穩定發展的多邊形磨損模式,最終將在輪胎周向發展成肉眼可觀察到的多邊形磨損現象。
|
|
關鍵詞:輪胎多邊形磨損 · 胎面接地模型 · 自激振動 · 磨損計算 · 分岔分析
本文是同濟大學左曙光教授及其團隊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Zuo, S., Ni, T., Wu, X., et al.: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of the polygonal wear of vehicle tire, Automotive Innovation 1(2), 167-176(2018)
|
|
閱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