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無法正常瀏覽郵件,請點擊這里
For the Newsletter in English,please click here
免費投稿及閱讀>>
《Automotive Innovation》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與斯普林格聯合出版并全球發行、反映汽車工程高學術水平和技術進展的國際性期刊。
本期《Automotive Innovation》通訊,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 編委風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呂辰博士及其觀點
2. 好文推薦:《Automotive Innovation》上關于混合動力、發動機、車輛動力學等的4篇文章
3. China SAE近期動態:
   ·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可查看詳細介紹)
   ·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修訂工作全面啟動
   · 征文通知:2019 World Fuel Cell Conference

呂辰 博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博導,自動駕駛與人機系統實驗室主任、NTU能源研究院智能電動汽車領域負責人
研究興趣及專長
自動駕駛、人機共駕、智能電動汽車
簡介
呂辰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博士,曾任英國Cranfield大學博士后研究員,自2018年6月起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自動駕駛與人機系統實驗室主任、能源研究院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學術帶頭人。發表論文80余篇,參編英文專著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2項、英國專利申請1項。研究成果榮獲2012英國機械工程學會年度論文獎、2014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優秀論文獎、2015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2016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2017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歐盟瑪麗居里研究計劃卓越獎章、2018 IEEE IV智能車大會最佳專題論文、2018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等榮譽。目前擔任IEEE-ASME Trans on Mechatronics, Applied Energ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nternational J. of Powertrains等期刊客座編輯,以及Automotive Innovation, 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等期刊編委。
觀點:智能汽車技術趨勢和挑戰
智能電動汽車將電動化與智能化有機結合,成為新能源與自動駕駛技術的協同創新平臺。而駕駛員行為的介入,則通過人車協同使其成為跨學科、跨領域的復雜系統。這在為車輛性能改善帶來機遇的同時,亦對現有理論與方法帶來了巨大挑戰,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人車信息物理系統協同設計與優化方法,支撐多學科交叉、跨平臺技術在汽車領域的協同創新。






基于三維馬爾科夫模型駕駛循環工況預測的混合動力車輛能量管理算法
論文作者:趙博林 · 呂辰 · Theo Hofman
本文研究了基于三維隨機馬爾可夫模型的混合動力車輛駕駛循環在線預測方法及其在能量管理策略中的應用。論文探討了不同預測時間尺度對駕駛循環生成結果的影響,測試結果表明,當駕駛循環預測時間尺度被壓縮為原始尺度的50%時,計算負荷顯著降低,但對駕駛循環工況預測的額性能僅有輕微影響。所開發駕駛循環在線預測方法在混合動力車輛實時能量管理算法中進行了應用,并在兩種不同的測試場景中對車輛的能量經濟性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測試結果表明,所開發的駕駛循環預測方法能夠有效地預測未來的駕駛任務,成功地應用于混合動力車輛實時能量管理算法中,可進一步提升整車的能量經濟性。
關鍵詞:駕駛循環預測 · 馬爾科夫模型 ·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 能量管理
本文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呂辰、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Theo Hofman團隊共同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Zhao, B., Lv, C., and Hofman, T.: Driving-cycle-aware energy management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markov chain model. Automotive Innovation 2(2): 146-156 (2019)
閱讀全文>>






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技術在發動機燃油噴射領域的應用綜述
論文作者:吳志軍 · 趙文伯 · 李治龍 · 鄧俊 · 胡宗杰 · 李理光
燃料噴霧特性直接決定了發動機內燃料/空氣混合物的形成規律和質量,從而影響燃燒過程。因此,噴油系統的改進和優化對發動機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燃料射流的破碎和霧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液氣兩相湍流系統,該系統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闡明。由于傳統光學測量技術的局限性,噴霧破碎機理及其與噴嘴內部流動的相互作用還不清楚。而近年來,由于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具有更高的能量和亮度,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技術在發動機燃油噴射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中簡要介紹了同步輻射技術的發展,并對世界范圍內可用的主要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關鍵參數進行了比較。詳細介紹了各種X射線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噴嘴內部結構測量、噴嘴內部流動特性可視化、以及近場噴霧瞬態動力學定量分析等方面的應用。
關鍵詞:X射線成像技術 · 燃油噴射 · 噴嘴內部結構 · 噴嘴內流可視化 · 近場噴霧動力
本文是同濟大學吳志軍教授及其團隊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Wu, Z.J, Zhao, W.B., Li, Z.L. et al. A review of engine fuel injection studies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imaging. Automotive Innovation 2(2): 79-92(2019)
閱讀全文>>






基于非線性卡爾曼濾波的汽車動態穩定性狀態估計
論文作者:裴曉飛 · 胡旭 · 劉偉 · 陳禎福 · 楊波
車輛運動狀態的準確估計是動態穩定控制的基礎。本文采用兩種不同的非線性卡爾曼濾波器估計車輛的橫向/側傾穩定性狀態。首先介紹了四輸入與四輸出狀態估計的總體結構。采用遞推最小二乘(RLS)方法確定輪胎側偏剛度后,建立了基于平面和側傾動力學四自由度車輛模型的非線性卡爾曼濾波狀態方程和觀測方程。然后給出了利用擴展卡爾曼濾波(EKF)和無跡卡爾曼濾波(UKF)進行實時狀態估計的具體步驟。在聯合仿真中,發現RLS算法能夠準確快速地估計輪胎側偏剛度,同時與EKF相比,UKF提高了狀態估計的精度。此外,根據車輛測試數據對UKF進行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對車輛狀態估計是可靠和實用的。
關鍵詞:汽車動力學 · 狀態估計 · EKF · UKF · 車輛試驗
本文是武漢理工大學裴曉飛副教授團隊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Pei, X., Hu, X., Liu, W., et al.: State estimation of vehicle’s dynamic stability based on the nonlinear kalman filter, Automotive Innovation 1(3), 281-289(2018)
閱讀全文>>






汽車輪胎多邊形磨損的機理與條件研究
論文作者:左曙光 · 倪天心 · 吳旭東 · 李勇 · 楊憲武
汽車輪胎的多邊形磨損會降低輪胎的使用壽命、危及汽車的行駛安全。本文建立了一種可以動態反映輪胎接地特性的模型,揭示了輪胎多邊形磨損的機理與形成條件。該模型通過考慮滾動輪胎和路面之間的動態摩擦特性來描述輪胎在滾動狀態下的動態接地力學特性。本文指出自激振動是輪胎產生多邊形磨損這一非正常周向磨損的關鍵振動激勵源。而通過數值分岔分析,本文揭示了形成胎面自激振動的條件——垂向載荷、輪胎側偏角、胎壓和車速的特定組合會大大加強胎面側向自激振動的強度。輪胎多邊形磨損產生的必要條件是汽車在所謂的多邊形磨損車速條件下行駛足夠長的距離。其中多邊形磨損車速應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其一、該車速能引發接地胎面的側向自激振動;其二、該車速引發的胎面側向自激振動頻率應能被車輪滾動頻率整除。當汽車在多邊形磨損車速條件下行駛足夠長距離后,胎面上會產生可以穩定發展的多邊形磨損模式,最終將在輪胎周向發展成肉眼可觀察到的多邊形磨損現象。
關鍵詞:輪胎多邊形磨損 · 胎面接地模型 · 自激振動 · 磨損計算 · 分岔分析
本文是同濟大學左曙光教授及其團隊開展的研究,引用詞條如下:
Zuo, S., Ni, T., Wu, X., et al.: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of the polygonal wear of vehicle tire, Automotive Innovation 1(2), 167-176(2018)
閱讀全文>>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
由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編寫完成的《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于2019年5月24日正式發布,這一規劃將以長三角城市群城際間帶狀及網狀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分三個階段展開建設工作。2030年以前,長三角將建成20余條氫高速公路、500余座加氫站。規劃的詳細目標、重點任務等信息, 請登錄http://chinese.ihfca.org.cn/a2998.html查看。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修訂工作全面啟動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修訂工作啟動會于2019年5月28日在北京召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1.0版本在2016年正式發布,凝聚了汽車及相關產業千余名專家的智慧和共識,對汽車技術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和參考作用,對促進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修改的2.0版將在1.0版的基礎上由“1+7”拓展為“1+9”,即一項總體研究和節能汽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新能源電驅動系統、充電基礎設施、汽車動力電池、汽車輕量化技術、汽車智能制造和關鍵裝備技術等9項專題研究。按照計劃,2.0版將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并正式出版發布。
征文通知:2019 World Fuel Cell Conference
2019 World Fuel Cell Conference將由IAH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gen Energy)燃料電池分會于2019年8月25-29日在上海舉辦。會議正在征集論文摘要及全文,主題涉及燃料電池技術的所有領域,包括但不限于燃料電池、制氫儲氫和氫經濟等。部分錄取論文將被推薦發表在《Automotive Innovation》上。論文摘要7月12日截止。 詳情請登錄https://www.iahe-fcd.org/

Automotive Innovation
《Automotive Innovation》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第一本頂級國際英文期刊,在中國汽車學術界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它是中國與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自創刊伊始,期刊就以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為目標,邀請來自全球高H指數頂級汽車專家擔任編委,以SCI檢索期刊的高標準確保論文水平和出版質量,基于Springer平臺全球發行。截至現在,期刊已成功出刊5期,讀者已涉及72個國家和地區。期刊已得到FISITA、其它國家SAE組織、部分知名學者的認可。例如,同濟大學李理光、清華大學帥石金、北航徐向陽、吉林大學高振海、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Ferit Kü?ükay、加拿大滑鐵盧大學Amir Khajepour等教授及團隊,都已在期刊發表論文。所有發表的論文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體系內評優、評獎和申請項目,都視同SCI檢索。
主編
李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
趙福全,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2018-2020主席,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
執行主編
馬芳武,吉林大學教授,FISITA副主席

免費投稿及閱讀
www.zhetao8.com
www.springer.com/42154

聯系方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谷慧思女士
Tel: +86-10-50950101
Email: ghs@sae-china.org
Sponsored
Co-operated with
全免费午夜一级毛片一级**